蒙台梭利的时代和生平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世界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已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竞争,以及各国人民争取自由和民主的运动日益激烈,垄断资产阶级已清醒地意识到教育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加速工业化进程、增强经济实力、维护统治秩序的主要因素和手段,提出改革学校教育制度、加速教育发展步伐、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效率的要求。十分明显,原来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已不能安全适应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于是,在欧美各国兴起了各种新的教育思潮,其中范围广而影响大的是欧洲的新教育运动和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两者互相呼应、互相促进,把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引向深入发展;当时一大批教育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自然科学家、人类学家、社会改革家、政治家和医生以及广大教师都投身于教育改革新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段时间里,以他们研究的内容和目标的不同,汇集成相互关联又相互渗透的三条主线:儿童研究运动、学校调查和教育实验研究;其共同倾向是运用自然科学或实验科学的方法,特别是用生物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试图建立一门科学的教育学。约翰·杜威在1900年谈到科学和科学方法时指出:“毫无疑问,当代思想中旧问题的最伟大的溶解剂,新方法、新意向、新问题的最伟大的凝结剂,就是科学革命中所实现的,并在《物种起源》中达到顶点的科学。”他们的探索以及所取得的某些研究成果是很有价值的。但是,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他们的方法论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基础上的,因此,他们的研究和结论存在着许多主观、片面的东西。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的女医学博士、欧洲新教育运动声誉卓著的教育家。蒙台梭利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并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验研究。她善于学习、总结和批判地汲取先辈及当代教育家的研究成果,勇于实践、创造和革新,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对幼儿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蒙台梭利于1870年8月31日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Ancona)省的希亚拉瓦莱(Chcaravalle)镇,时值意大利结束了几个世纪的分裂和殖民统治,建立独立、统一的王国。蒙台梭利在安科纳度过了童年,12岁随父母迁居罗马受中等教育。她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意志和性格坚强,中学各门功课成绩优秀,对数学尤感兴趣。中学毕业后,她不盲从传统的风尚和父母的意向进高级女子专门学校,而是按照自己的志趣依然选择入技术专科学校。在技术专科学校的各门学科中,她除了对数学仍然保持浓厚的兴趣外,对生物学和人类学也产生特殊的爱好;她认为学医才是自己最理想的专业,于是决定放弃学工,积极准备报考大学医学院。但是,在当时意大利女青年进大学学医确实是史无前例的,一般人认为女孩子学医不仅诸多不便,而且有伤风化。蒙台梭利决心破除传统的陈规陋习,不顾社会舆论的非议和父亲的百般阻挠,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和斗争,终于考入罗马大学成为医学院的第一名女生。在医学院,她刻苦钻研,客服种种困难和压力,学业成绩不仅可与男生媲美,甚至往往超过男生。在大学期间,1896年罗马大学授予她博士学位,成为意大利的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不久,罗马大学医学院聘她为精神病诊所的助理医生,担任身心缺陷和精神病患儿的治疗工作。她对这些不幸的儿童深表同情,从而激发了对儿童神经和心理疾病的研究的特别兴趣。由此,她开始阅读伊塔(Jean·M·Itard,1774--1858)训练“阿维龙野孩子”的实验报告和塞贡(Edenard Séguin,1872—1880)的著作《白痴儿童的医疗、保健与教育》。有一次,他在住院部偶然发现一些精神病患儿在禁锢他们的那间屋子的地面上乱抓乱扒,似乎在“寻找什么”,她立即把管理人员找来,问道:“这些孩子是否用过食?”回答:“刚用过食,而且他们都吃得很饱。”这种现象引起她极大的注意!后来经过她多次观察、思考和研究,认为“关着这些儿童的那间屋子里,四壁空空,没有任何可供孩子们抓、握、摆弄等操作的什物,所以,这些孩子只能在空地上乱扒抓来活动他们的手指,以满足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一次,蒙台梭利在街上见到一位妇女牵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孩,这个小孩突然挣脱妈妈的手,从地上拾起一张废糖果纸爱不释手,妈妈再三呵斥,小孩仍不肯抛掉;于是妈妈拿出又香又甜的蛋糕去换取小孩手里那张肮脏的糖纸,可是小孩却对那块蛋糕不感兴趣!这说明“儿童所喜爱玩的东西,比食物更重要”。这些事例使她认识到塞贡和伊塔训练白痴儿童的方法和教具的正确性,并从她对生理学、人类学的研究中发现身体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的关系和联系,而为这种方法找到了生理心理学依据。她深信: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儿童,通过运动和感觉训练的活动,可以使他们的身体动作协调,并促进其智力发展。
1898年,蒙台梭利在都灵(Turin)召开的教育会议上的发言中提出:“儿童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主要的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和精神病患主要的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她的发言在社会各界认识中,特别是在医学界和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同年,政府委任蒙台梭利在罗马建立一所国立特殊儿童学校,收容精神病院的白痴儿童和公立小学的弱智儿童共22名,由蒙台梭利主持教育训练和实验研究。蒙台梭利开始运用塞贡的方法和教具教育和训练这些儿童,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改进。经过多次反复修改和补充,找到一种更适于儿童实际需要,并且儿童乐于接受的有效方法和教具。在此期间,她把全副精力用于从事教育和实验研究工作,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7点几乎都和儿童在一起,一面教学,一面仔细地观察和准备记录儿童的表现和反应;晚上整理记录,进行分类、分析
、比较、归纳、和总结,发现问题和确定改进措施,准备新教材,等等,常常工作到深夜。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这些儿童不仅学会了关于日常生活的一些基本技能,而且他们动作协调、灵活,反应较快,语言发展正常,同时还学会了读、写、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政府的监督下通过了与公立学校同龄儿童同等水平的考试。社会各界为蒙台梭利所创造的奇迹大为震惊!这时,蒙台梭利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是一位教育家,而不是临床医生了。
当人们正在为蒙台梭利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而交口称誉的时候,她却在思考:既然白痴儿童都能达到正常儿童的水平,那么公立学校的正常儿童为什么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呢?她想起了意大利杰出的人类学家,她的老师塞吉(Giuceppe Sergi)在《教育与训练》(1892)一书中的呼吁和教导:“今天,人类社会迫切需要重建教育方法;为此而奋斗,依旧是为人类复兴而奋斗!”
1901年,蒙台梭利离开了特殊学校,决心致力于正常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为了扩大和加深她的理论基础,她再次注册入罗马大学哲学系研修哲学、教育学、实验心理学、人类学;并广泛阅读夸美纽斯(Comuius)、洛克(Lock)、卢梭(Roussau)、裴斯泰洛奇(Pestalozzi)、福禄培尔等人的教育名著。1904—1908年她曾担任罗马大学人类学讲师,试图把人类学的一般原理运用于教育研究。她经常到公立学校调查,获取第一手材料,将她的讲义整理和修改写出了《教育人类学》于1908年出版。罗马大学的学习和工作,使她的理论基础更加宽厚,眼界更为开阔,为她研究正常儿童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19世纪末期的意大利,在结束了几个世纪的分裂和外国统治之后,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到20世纪初,仍然是欧洲相当落后的国家。人口中的大多数是文盲,在一些大城市中大量无业和失业的贫民流落街头,生活极为悲惨;在罗马,市政当局为了保持古罗马文明的风貌,把大批极端贫困的不幸者赶到市郊建立贫民区实行隔离,让他们住在年久失修、破烂不堪、长期无人居住的危险建筑内,黑暗、污秽、拥挤、贫穷、愚昧、罪恶、悲惨的情景,令人触目惊心!儿童的命运更是悲惨。1906年,在一个名叫罗马住宅改善协会的慈善机构提出的一项既使贫民受益,又使房屋主获利更多的贫民公寓改建计划中,蒙台梭利怀着对社会和教育改革的理想接受邀请来到罗马贫民住宅区之一的圣罗伦佐组织幼儿学校。
1907年1月,第一所新型的幼儿学校在罗马生罗伦佐贫民区正式成立。这所学校被命名为“儿童之家”。因为它是设在贫民公寓大楼底层地一间大屋子里,人们通常也把它叫作“楼内学校”。同年4月和11月在圣罗伦佐又分别建立了第二、第三所“儿童之家”。1908年10月,在米兰,由当地的慈善家协会在工人居住区建立了另一所“儿童之家”。
“儿童之家”免费接纳住在本幢大楼的3~~7岁的儿童,聘请一位住在附近或本幢楼内的教师负责教育和管理儿童,后来增加一位卫生员定期对儿童作人体测量和卫生检查,必要时可诊上门;蒙台梭利除指导、设计和组织一切教育和训练外,还负责培训教师的工作。根据罗马住宅改善协会的安排,一切费用从家长支付的部分房租中开支。“儿童之家”制定了简单而又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规定了家长对于儿童教育的职责和权力、义务。这是蒙台梭利对正常儿童----幼儿教育进行实验研究的开端,也是她教育生涯中的一个重大转折。
蒙台梭利以社会和教育改革者的面貌出现在“儿童之家”,她尽最大的努力打破传统学校的方法,不带任何先入之见,一切从观察儿童和研究儿童及其家庭环境入手;同时,以儿童和家长的忠实朋友身份出现在儿童面前,热爱他们,关心他们,一切从他们的生活实际需要和兴趣出发,设计和确定教案方案及教育措施。进“儿童之家”的儿童并无明显的生理或心理缺陷,但由于他们的父母一般都没有文化,没有固定的工作,生活贫困,性情粗暴,缺乏卫生习惯,甚至是某些不良嗜好,既无能力也无时间来照顾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这些儿童在入学前一般都心态异常,智力低下,发育不良,行为乖戾,而且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性。蒙台梭利面对现实,首先为这些儿童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根据儿童身体、体力和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和制作小型的活动桌椅和供儿童独立操作、自动练习、自我调整、自行修正和自我教育的丰富多彩的材料,以及感觉和运动训练的多层次的系列教具;并采用合理的方法,通过教师高超的教学技巧和教育机制引导和激励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儿童的意志品质和独立自主精神。
蒙台梭利认为,“人不是动物,而是社会产物,教育过程中个体的社会环境是家庭。如果科学教育学不能影响新一代成长的环境,那么,它寻找改良新一代教育的努力也是徒劳!”圣罗伦佐“儿童之家”的教师有彻底的奉献精神,不仅是优秀的教师,而且是精明能干的社会工作者:教师整个白天同儿童生活在一起,晚上或节假日经常去拜访儿童的家长和邻居,向他们了解儿童的活动与表现;帮助他们安排家庭生活、布置和美化环境;回答和解释他们提出的种种问题等等。这样热心的教师给他们带去了文化科学知识和温暖,因而成为家长和公寓里最受尊敬的人。同时家长也定期来“儿童之家”和教师共同讨论儿童教育问题,也欢迎公寓或贫民区的公众来“儿童之家”参观访问,从而增进了“儿童之家”同家长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与了解,并相互配合地教育儿童。有些家长为了关心自己子女的教育和成长,不得不改变自己不良的习惯和嗜好,注意日常的言谈举止和个人及家庭的整洁卫生,主动搞好邻里关系,逐步形成良好的风尚,使整个公寓出现崭新的面貌。
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教育改革实验的成功,使她名闻遐迩,来访者络绎不绝。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师、热心于社会、妇女运动的知名人士以及政府官员都纷纷来到罗马参观、学习和研究“儿童之家”的教学和教育设施。他们回到各地积极宣传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创办蒙台梭利学校,成立蒙台梭利学会。1909年,蒙台梭利应各国参观者的请求,在罗马举办了一次国际教师讲习班,全面地阐述了“儿童之家”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据此写成了《运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教育方法》一书。后来,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和验证,作了修改和补充,于1912年由她的美国学生安妮·乔治(Anne E.George)译成英文,将意大利文本的书名简化为《蒙台梭利方法》(The Maria Montessori Method)在美国出版。这本著作很快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响。许多国家兴起了学习蒙台梭利教学法的热潮,而且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和美国形成了蒙台梭利运动。
1911年,蒙台梭利离开“儿童之家”后,仍继续研究儿童教育问题,且不断扩大其研究领域。她到欧洲的一些国家和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印度、锡兰(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国参观、考察和讲学,开办教师培训班,出席当地的蒙台梭利学会和指导蒙台梭利学校的工作,并作教学表演等,宣传、推广、验证、充实和发展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她在各国得到公众、社会各界名流的积极支持和热情欢迎,并受到一些国家政府首脑的礼遇,且获得种种荣誉称号。1913---1915年,蒙台梭利学校和虽未以此命名而采用其教学法的学校已遍布各大洲,蒙台梭利协会(或学会)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建立,蒙台梭利运动不仅在美国而且在欧洲的许多国家也开展的如火如荼。蒙台梭利为了使她的追随者、宣传者和教师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她的理论和方法,除了在国外访问期间开办教师培训班外,1913年还特意在意大利举办了两期国际教师培训班,每期六个月,学员都是来自各国的代表,她亲自为他们讲课;先后经过培训的学员来自三四十个国家,人数达五六千人。学员中有海伦·柏克赫斯特(Helon Parkhurst,美国蒙台梭利学会主持人,道尔顿制的创立者)、克劳德·克莱门(Claude Claremont,英国蒙台梭利运动的发起人和组织者)等等。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开办第三期国际教师培训班,并在国际博览会大厅展示蒙台梭利法“示范教室”,随后又在加州南部举办了一期。她离开后,交由海伦·柏克赫斯特指导。1919年,蒙台梭利受英国政府邀请去伦敦讲学,开办教师培训班,她每隔一年去讲课一次,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后的年代便恢复如故。
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法在各国广泛流行的同时,也引起了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的讨论或争议,甚至受到当时美国的几位著名学者的抨击。蒙台梭利在她的多次讲演和一些著作中作了解释与回答,特别是在1912年发表的《高级蒙台梭利方法》第一卷《教育中的自发活动》中对几个主要问题进一步作了系统阐述,并用大量的事例和较多的篇幅论证了她的理论和方法的正确性。她在一次讲演中指出:“真正宣传我的教学法的人不是我而是儿童,虽然我是在讲演和著书。是儿童使人们真正信仰我的教学法;在支持和赞成我的教学法方面,儿童才是最不可能引起人们争论的对象。”
享有世界声誉的蒙台梭利在她的祖国意大利也曾受到极大的重视。但墨索里尼上台以后,逐步推行法西斯独裁统治,蒙台梭利的自由教育思想同法西斯主义水火不相容。1934年,蒙台梭利不得不离开祖国到西班牙,随后到荷兰定居。1934—1936年,纳粹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先后关闭了全部蒙台梭利学校,查禁和烧毁蒙台梭利的著作。
1939—1946年,七十多高龄的蒙台梭利在印度讲学,从事研究与写作。这一时期正是印度人民觉醒,甘地领导的反殖民主义斗争即将取得胜利和基础教育运动蓬勃开展的年代。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受到普通欢迎。她不辞辛苦地到印度各地考察和讲课,指导教学。她的活动受到政治领袖甘地、尼赫鲁和著名诗人、思想家泰戈尔的热情赞扬。蒙台梭利对印度人民的深厚的感情,酷爱印度文化。二战结束后,蒙台梭利回到欧洲,1948年重返印度访问,并在印度建立了一所示范学校(收3~~12岁的儿童)。这所学校作为纪念蒙台梭利在印度活动的标志,至今尚存。
1947年,蒙台梭利接受意大利政府的约请回到祖国,她深受祖国和家乡人民的爱戴。不久,她回到荷兰的旧居,积极从事写作和整理她的手稿,陆续发表著作。直到她去世前的几年,仍继续坚持到各国巡回讲演,指导教师培训班,主持国际蒙台梭利会议。在意大利、法国、荷兰等国获得政府、大学和研究院的勋章和荣誉学位。
蒙台梭利一生从事儿童教育研究工作,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她坚信自己教育主张的正确性,并坚持不懈地到各国宣传、实践、验证、补充、完善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使她成为新教育思想影响深远的著名教育家。1952年5月6日,蒙台梭利逝世,安葬于海牙附近的天主教公寓。
蒙台梭利留下了丰富的教育著作。就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⑴关于从诞生到3岁儿童教育的有:《童年的秘密》、《儿童的发现》和《有吸引力的心理》;⑵关于3岁至7岁儿童教育的有:《蒙台梭利方法》、《蒙台梭利手册》、《家庭中的儿童》;⑶关于7岁至13岁儿童及青春期教育的有:《高级蒙台梭利方法》两卷,包括《教育中的自发活动》与《蒙台梭利初等教具》、《青春期及其后的教育》;⑷其他方面:《教育人类学》、《新世界的教育》、《教育的重建》、《开发人类的潜能》、《和平教育》等。
儿童和儿童发展观
蒙台梭利的儿童和儿童发展观在很大程度上是接受了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培尔的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的观点,然而她根据自己的实际观察和实验研究以及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心理学和生命哲学的理论加以阐述和发挥。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的生命力”或称之为“内在潜能”;或把它总括为“人类的潜能”。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她说:“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它的生命力量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能”的发现,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看作是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也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一个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地观察儿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揭示儿童的自然发展进程及规律性;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智力的、精神的和身体的、个性的自然发展。哈弗大学教授霍姆斯(E·G·Holmes)于1913年2月4日给《时代教育增刊》的信中写道:“蒙台梭利理论体系的精华是她对下面这个真理的有力论断(或再论断):除非在自由的气氛中,儿童既不可能发展自己,也不可能受到有益的研究!”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或方法是建立在较少(或尽量减少)干预儿童主动(或自发性)活动的基础上的。她的培养目标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人类的潜能”的发展,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工作,并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作发展的时代潮流,保持社会文明和科学进步,促进人类和平的强有力的新一代。
蒙台梭利在《有吸引力的心理》(1949)中系统地阐述了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进程,揭示了身体活动与心理活动、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与联系,为她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感觉训练、运动训练和智力发展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她指出,儿童的“心理胚胎”的发展必须在它的周围环境中吸取营养,犹如“生理胚胎”在母体的胚胎内一样。两者不同的是:儿童的生理器官在母体内已开始形成;“心理胚胎”则是婴儿出生时才开始发育,这时儿童的大脑空无所有,但它有一种积极地、能动地从周围环境中吸取各种事物的印象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设置一种适合儿童内在需要和兴趣的、能够诱发儿童自发学习、自动作业的环境。蒙台梭利特别强调儿童的学习室(教室)的设置,包括系统地刺激物----按照物体属性的类别设计各种系列的分等级、层次的程序教学教具材料,以便儿童自由选择和独立操作与自动练习和自我教育。这样,可以使儿童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各种能力。蒙台梭利也十分重视家庭环境(蒙台梭利《家庭中的儿童》、《蒙台梭利手册》)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要求父母、成人改变对待儿童的错误观点和行为,呼吁社会关心儿童、保护儿童的权利。废除一切压制儿童个性和情感、摧残和折磨儿童身心的种种方法和手段,让儿童的“内在潜能”得以充分地展现和发展。
蒙台梭利把儿童看作是发展着的个体,儿童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由于儿童内在生命力的驱使或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一种自发性活动,从而不断地与环境交互作用而获得经验,积累经验,促进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所以,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前一个阶段的充分发展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的发展是以前各个阶段充分发展的积累和延续。这种发展随着儿童生命岁月的增长,从无意识逐步进行到有意识,从自发活动进到自由选择性活动;但是,儿童(包括成人)的无意识(或下意识)的自发活动在发展进程中都始终存在着,只是生命的本能冲动在逐步减少,而心理的内在需要在逐步增加。蒙台梭利特别在《高级蒙台梭利方法》第一卷《教育中的自发活动》(已译为中文辑入本译作)中详细地阐述了“自发活动”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蒙台梭利强调儿童早期的环境经验对于以后阶段发展的重要意义。蒙台梭利强调儿童早期的环境经验对于以后阶段发展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意义。“特别重视丰富儿童的早期经验,重视儿童早期教育”,是她在罗马圣罗伦佐“儿童之家”试图解决贫民儿童受“文化剥夺”问题的教育改革实验研究中得到的重要结论。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已为当代心理学所肯定。
蒙台梭利不仅重视儿童发展的连续性,也十分注意发展的阶段性。她分别论述了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的任务、内容和方法。感觉训练和智力发展是蒙台梭利研究的重点,她从生物学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敏感期”得到启示,促使她观察和研究儿童各年龄阶段的感觉活动及其心理特征,从而发现儿童心理过程中的“敏感期”的涵义是:在不同发展阶段儿童表现出对于某种事物或活动特别敏感或产生一种特殊兴趣和爱好,学习也特别容易而迅速,是教育的最好时机。但是,这种现象经过一定时间便随之消失。因此,教师和父母必须随时留心观察儿童的实际生活及其表现,发现和把握儿童在各个阶段出现的这种心理现象,并及时地进行引导、帮助和鼓励,否则将对儿童的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缺陷,因而埋没了他的某些特殊才能而终身遗憾。正如福禄培尔所指出的:我们对于儿童的帮助不宜过多、过早、过快,也不宜过少、过迟、过慢;应不失时机和恰如其分。蒙台梭利提出的“敏感期”概念,为她的感官训练和感觉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吸引了当代心理学家的研究兴趣,他们把这一概念仍叫做“敏感期”,或称为儿童发展和学习的“关键期”、“心理预备状态”,并通过他们的实验研究的验证而予以肯定。然而,蒙台梭利在她的一些著作中描绘这一心理特征时,说成是“上帝的恩赐”、“自然赋予儿童的灵感”。
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观,既不是固定智力论,也不是环境决定论。她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其动力是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活动。这一论断已为当代实验心理学所肯定。然而,她又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提出儿童的发展是与生俱来的“内在潜力”的展现或释放,其动力是生命本能的冲动;并认为其发展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规律”进行的,这又使她的理论陷入了“预成说”和自相矛盾。本来“生命力”或“内在潜能”,以及“人类的潜能”确实客观存在,但是,蒙台梭利却用宗教神秘主义的观点加以解释和描述,不仅使人们难以捉摸,而且也是不科学的。这显然反映了蒙台梭利的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性。
感觉教育
感觉教育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她的教育实验的主要部分。在她的著述中,有大量篇幅专门论述感觉训练、运动训练与智力发展以及感觉教育与纪律教育、知识、技能的培养的关系和密切的联系。她认为感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儿童的注意、比较和判断的能力,使儿童的感受性更加敏捷、准确、精炼。在她看来,学前阶段的儿童各种感觉特别敏锐,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如不进行充分地感觉活动,长大以后不仅难以弥补,而且还会使其整个精神发展受到损伤。因此,在幼儿时期进行各种感觉教育显得至为重要。同时她认为,感官是心灵的窗户,感官对智力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感觉训练与智力训练与智力培养密切相关。在她看来,智能的培养首先依靠感觉,利用感觉搜集事实,并辨别它们,而感觉训练也是初步的、基本的智力活动,通过感觉训练使儿童对事物的印象清晰、纯正,这本身就是一种智能和文化的学习,是智力发展的第一步。再者,她还认为,人的智力高低与教育有较大关系,通过感觉教育可以在早期发现某些影响智力发展的感官缺陷,并及时采取措施使其得到矫治和改善。蒙台梭利基于对感觉的极大重视,使感觉教育在她所提出的运动、感觉、语言和智力操练这一程序教学结构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包括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的训练。触觉训练在于帮助幼儿辨别物体是光滑还是粗糙,辨别温度的冷热,辨别物体的轻重和大小、厚薄、长短以及形体。她认为,由于幼儿总是通过触觉来认识周围事物,所以,在各种感觉训练中,触觉练习是其主要方面。视觉训练则在于帮助幼儿提高鉴别度量的视知觉、鉴别形体、颜色、大小、高低、长短及不同的几何形状;听觉训练主要使幼儿习惯于辨别和比较声音的差别,使他们在听声训练过程中,培养起初步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嗅觉和味觉训练注重提高幼儿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蒙台梭利希望通过这种感觉训练,使幼儿成为更加敏锐的观察者,增进和发展他们的一般感受能力,并且,使他们的各种感觉处于更令人满意的准备状态,以完成诸如阅读和书写等复杂的动作。
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她认为,感觉教育的实施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应当根据幼儿在敏感期的特点,把肌肉练习作为感觉训练的基础,把对各种感觉的发展作为教育的重点,同时,应当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连贯性的步骤和方法,是感觉教育同读、写、算等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使之达到由简到繁的过渡。蒙台梭利还认为,感觉教育应当遵循自我教育的原则,提倡幼儿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学习,使幼儿在感觉训练中通过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去进行自由选择、独立操作、自我矫正,去努力把握自己和环境。所以,在她所设计的教具中设有专门的“错误检验”系统,使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能根据教具的暗示进行“自我教育”,同时,她还通过限制感觉教育指导者的活动去增强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蒙台梭利进行感觉教育主要采取了提供教具的方法,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编排教具材料的顺序,并使每种教具分别训练幼儿的一种特殊的感觉,通过有针对性、分步骤的反复练习,去增强幼儿对物体的特殊性能的感受能力,去识别接触到得变换着的物体,去增进各种感知能力。
蒙台梭利认为,为了认识客体,主体一定要作用于客体,要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强调必须通过感觉和动作训练对幼儿进行教育,这是符合人地认识发展的规律的,值得推崇。另外,她在精心设计的训练感觉的教具和方法的运用上也有着一定的独创性和相当的教育价值。她把感觉教育和读、写、算的教学有机联系起来,注意手脑并用,调动各种感官的配合与协调作用,使幼儿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按自己的发展进度自然地、不知不觉地进入初步的学习读、写、算的阶段,做法精当,有实践意义和借鉴价值。再者,蒙台梭利在感觉训练过程中,采取分解的方法,把复杂的整体感觉分解为建议的几部分来训练,使幼儿利用按顺序排列的刺激物来认识事物,也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当然,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例如,她在感觉教育中虽然强调幼儿的活动自由,但是,她所提供的程序化教具、材料及其指定得较为机械、呆板的使用方法,以及单纯运用感官教具进行的自我教育,使幼儿囿(you)于机械的操作练习,自由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些不利于幼儿的自由创造,也与她的“任儿童自由反应”和“脑体活动相结合”的主张相悖。另外,她那种只强调幼儿的“自由性”,忽视指导者在感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是较为偏颇的。
纪律教育
纪律作为一个普通概念,它的涵义十分广泛。任何社会群体都存在纪律。时代和社会性质、法律制度的不同,整个国家及其机构、各种社会团体都有着维系其内部和外部关系及生活方式的纪律的各种行为准则,对纪律的内容和要求也不尽相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虽然它的形式和手段多种多样,但是通过学校对新生一代进行纪律教育为参加社会生活作准备,是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纪律教育的重要性是大家所公认的。但是,在学校中应该建立和培养儿童什么样的纪律?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纪律教育?蒙台梭利在罗马圣罗伦佐“儿童之家”教育改革的实验研究中采用新的方法培养儿童积极、主动的纪律,而且取得了惊人的效果,使来自各国的参观者赞叹不已。
1909年,蒙台梭利的意大利文版《运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教育方法》发表以后,广大读者仍不甚理解这种教育方法的真谛,他们(尤其美国读者和教师)纷纷给蒙台梭利写信提出种种质疑。因此蒙台梭利根据大约两年来的实践验证,将该书作了修改和补充,在1912年的英文版《蒙台梭利方法》中除了仍保留“第五章 纪律”外,又增加一章(即该书第二十一章)“再谈纪律”进一步阐述纪律教育的观点和方法。
蒙台梭利受卢梭、福禄培尔的自由教育和自然教育理论的影响,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儿童的“内在潜能”,使之获得自由的展现和自然发展,其目的是培养“独立、自主”精神和善于工作的人。她批评传统教育理论把纪律仅仅看作是“维持教育和教学的外部秩序的手段”,从而制定出一整套“威胁、监视、惩罚、命令和禁止”的方法,以压制儿童天生的“野蛮的顽皮性”。旧学校奉行这种“权威”的理论,强迫儿童呆坐在固定桌椅的座位上,两眼直瞪瞪地望着教师,不许左顾右盼;手脚放在一定位置,禁止自由活动;听从老师把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塞进儿童的小脑袋里;用奖励和惩罚诱逼儿童服从强加的纪律。家庭也十分赞同这种“严加管教”,甚或变本加厉!儿童不仅在身体和精神方面遭受种种折磨,造成他们极大的痛苦,而且在智力和道德上也受损害。“强制的学习导致了恐惧厌倦和精力的耗竭。他们变得毫无信心,忧郁代替了自然的欢乐。”旧学校实行强迫的、屈从的、被动的、静止的纪律,不仅扼杀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抑制了儿童的生命潜力,窒息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只能培养出反应迟钝、智力低下、奴性十足的人。蒙台梭利指出,采用种种强迫手段培养的外表纪律,完全是虚假的,而且是不能持久的。真正的纪律是积极地、活泼的、主动的、内在的和持久的,而不是消极的、静止的、被动的、外表的和暂时的。儿童的学习不是为学校作准备,而是为未来生活作准备;他们习得的纪律行为不应该只限于学校环境,也必将带到社会实际生活中去。蒙台梭利指出“我们并不认为当一个哑巴一样默不作声,或像瘫痪病人那样不能活动时才是守纪律的。他只不过是一个失去了个性的,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有独立自主的精神的人,无论何时何地当他意识到“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的时候,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在这个意义上讲,纪律就意味着自由。这样的纪律,必须也只能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也表现在自由或自发的活动中。她说:“活动、活动、活动,我请你把这个思想当作关键和指南:作为关键,它给你揭示了儿童发展的秘密;作为指南,它给你指出了应该遵循的道路。”自发活动和自由活动不仅为我们揭示儿童生命潜力展现和自然发展的规律,也为我们指出培养儿童良好纪律的自由之路。
人们往往把纪律与自由对立起来。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的自由概念,并不是放任自流,或让儿童任意妄为,而儿童的自由是有范围和限度的。她在《蒙台梭利方法》第五章中明确指出:第一,儿童的自由以不损害集体利益为限度;第二,不冒犯或干扰他人,对他人不礼貌或有粗野行为就应加以制止;第三,有益于儿童的各种表现和发展的——不管是什么行为,无论用什么形式表现出来,教师不仅允许,而且还必须进行观察。蒙台梭利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是在“有准备的环境”和特定的条件下给儿童以最多的自由和活动的权利,并在组织得井然有序的自由活动中让儿童自然而然地受到纪律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它植根于儿童心灵深处并逐渐地养成习惯,所谓“习惯成自然”即变成他的“第二天性”;而不是像旧学校那样无休无止地说教、命令、强制所强加的纪律和死记硬背的道德格言。所以,对蒙台梭利来说,“纪律和自由是一件事物不可分的两部分——尤如一枚铜币的两面。”
活动是儿童内在生命力的外部表现。儿童喜爱活动。对儿童来说,活动往往比食物还重要。人们通常把儿童的活动叫做游戏儿童在他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是那样天真活泼、认真和快乐,即使在成人看来简直是毫无意义,甚至是破坏和捣乱。福禄培尔提出,活动是儿童的真实生活,是现实;就儿童的本性来说,他们不是在破坏或捣乱,而是在探索、发展、建设。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自发活动确实十分重要,也是儿童教育赖以进行的起点和基础,但是,如果把游戏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尤其企图通过“假象”的游戏来实现教育的目的,特别是纪律教育,将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儿童严肃认真、准确、求实、责任感和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和行为习惯。她不十分赞成“寓教育于游戏”的儿童教育观。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出现了“工作”的教育术语。人们不易理解和接受在3~~7岁儿童教育中运用“工作”这一相当严肃的概念。蒙台梭利指出,儿童的工作只是与成人工作的目的和要求的程度不同,但其主要特征基本一致。工作是人类的天职和生活的需要,也是儿童的内在需要;儿童喜欢做事,他们常常模仿成人工作。教育为未来生活作准备,儿童的早期教育有可能,也有必要使儿童获得一些实际生活的基本技能和养成从事工作的初步行为习惯。蒙台梭利为学前儿童设计和组织得教育和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教具教材及其使用以及整个教育过程的安排,其教育意义和目的性都是经过严密考虑的。她指出,我们必须把儿童的每一项学习都看作是工作,也只有工作才能是儿童走上纪律之路,因为工作是养成儿童纪律的基本途径。工作使儿童肌肉和肢体动作协调,手脑并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通过工作儿童自由选择作业,独立操作,聚精会神,克服困难,反复练习,从而磨练意志,增强自制力、勇气和自信心,培养独立自主精神,受到严格的纪律训练,同时也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如康纳尔所说:“通过连续完成手头分级推进工作,儿童完善自己,磨练自己。随着能力的增长,儿童满足其愿望的自由度也增加了,儿童的纪律与自由是并行成长、相互依赖的。蒙台梭利的纪律观与卢梭的‘控制良好的自由’观是异曲同工的。”
蒙台梭利把幼儿学习活动概括为“工作”,这是她的独特见解。她还主张通过实际活动培养儿童纪律,完全排斥说理教育的作用,否定“假象”游戏的教育意义,不重视集体教育,这些均有失偏激。
教师
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幼儿教育的教师与儿童之间的角色关系。传统的幼儿学校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自编、自导、自演,儿童呆坐、静听、接受;教师是主体,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儿童是客体,处于被动地位。蒙台梭利学校则以自我教育为主,在教育活动中,儿童是主体,是中心;儿童全神贯注地从事各自的“工作”,独立操作、自我发现、自我教育和发展;教师是儿童活动的观察者和指导员。这种关于幼儿学校教师作用的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的改变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
首先,幼儿教师应是一位观察者,他必须以科学家的精神,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和研究儿童,揭示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但教育科学的观察研究不同于一般科学,它的对象不是物,而是人,是富于情感和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特别是活泼好动的儿童,其目的是激发儿童的生命活力、培养和发展其个性,使之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独立自主的人。蒙台梭利强调必须在自然条件下,在儿童的自由活动中去观察研究“自由儿童”及其表现,而不是在“实验室”或在特殊控制下的儿童。她还指出,人是社会的产物,教师不仅要观察研究儿童本身及其表现,而且要了解家庭和周围环境对他的影响。她着重指出,如果要使你对儿童的观察研究获得的结果准确、可靠,结论合乎科学,最重要的是必须与儿童保持亲切友好的合作,因此,教师要关心儿童,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经常与儿童在一起生活和工作。蒙台梭利在国立特殊儿童学校,或在罗马圣罗伦佐“儿童之家”,都是整天和儿童在一起。
教师的观察研究及其成果是设计、安排和不断改进与更新教具材料和正确地进行指导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激励和促进教师更加热爱儿童,热爱幼儿教育事业,不断改进、提高,日臻完善的动力。这是一种经常性的极其复杂和艰巨的工作,教师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耐力、毅力和科学家的求实与献身精神。蒙台梭利善于观察和研究儿童,向“儿童学习”;坚持不懈,耐心细致,发现问题能及时改进,是她取得惊人成就的原因,她首先是一位优秀的教师,然后才是一位杰出的教育改革家;她的主要教育著作都是她一生中长期观察研究儿童和进行改革实验的成果,她为一代又一代幼儿教师树立了丰碑。
其次,幼儿教师必须是一位明察秋毫、反应敏锐、冷静沉着、精明能干,有教育艺术才能的、儿童活动的自觉指导者。教师对儿童学习的指导,首先是准备好环境,把教室布置得美观、大方、整洁,一切陈设(包括教具)秩序井然,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提供的教具材料依等级层次类别存放在固定的橱柜架上,方便儿童取用。然后,让儿童平静下来,教师引导儿童自由选择一种与自己心理发展水平相“匹配”的自动作业,在开始的阶段教师必须指导,随后儿童可以根据自己内在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适当的教具,教师的指导逐步减少,或只限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第三,儿童运用教具材料独立操作,教师的指导,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如果儿童开始接触教具但还不会使用时,先鼓励他使用,教师可以作一次示范性操作;如果儿童对某些较复杂的教具材料已做过试用,但还不理解教具的内在结构及相互联系,使用起来产生困难,这时教师可作适当解释,但必须简单、明了、准确。在儿童各自独立操作过程中,教师可坐在教室里为全体儿童都能看见的地方,也可以在教室里巡回走动听候儿童召唤,以便及时对他们进行帮助、指导、暗示和启发诱导。蒙台梭利特别指出,教师的指导要把握时机,恰如其分,避免作直接纠正,肯定或否定回答,以免抑制和代替儿童独立思考。同时,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儿童在试用教具过程中对教具材料的种种反应:难度、花费的时间、进度、兴趣等等。第四,保持教师的纪律和秩序,制止不良行为。
蒙台梭利主张3~~7岁儿童的教育不是以填鸭式的灌注知识为主,而是以活动为主,儿童在教师的指导、关心、鼓励、启发、诱导和帮助下专心致志于自我活动,从活动中获得实际知识和经验,从而促进儿童身心的协调发展。显然,教师作为观察者和指导者地任务与工作,与传统的幼儿学校相比,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旧学校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和课堂气氛,儿童的精神解放了,他们的“内在潜力”得以充分展现和发展。儿童学得的知识不是少了,而是学的更多、更活、更全面和更有用;儿童的能力受到了全面地锻炼。这是传统的幼儿学校不可企及的。然而,一些教育理论家如克伯屈等批评蒙台梭利忽视传授知识,降低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很值得探讨。
蒙台梭利对20世纪的教育,特别是学龄前儿童教育的影响十分广泛,几乎遍及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她的事业激起了人们巨大的热情;先后在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兴起了蒙台梭利运动,并纷纷建立了蒙台梭利学校和蒙台梭利学会;她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也为当时的公立中小学普遍采用;他的学生和追随者遍天下。她的两位颇有声望的学生把她的理论加以发展运用于中学课业:英国的哈里斯(M·Hallis)在伦敦克拉顿中学设计并推引哈瓦德学习计划;美国的帕克赫斯特(Helen Pankhurst)在道尔顿中学设计和推行道尔顿制;其影响颇为深广。在当时中国的一些学者也发表文章宣传和介绍蒙台梭利的事业和教学方法。然而,在20年代中后期,美国的机能主义、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学派开始崭露头角,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兴起,并逐步在美国取得统治地位。蒙台梭利的理论和方法受到这些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的批评,特别是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克伯屈的尖刻的抨击,蒙台梭利运动在美国转入低潮。在欧洲,由于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横行,希特勒侵略战争的蔓延,蒙台梭利学校相继被查封,著作被销毁,蒙台梭利运动遭受挫折。
关于当时来自各种理论角度的批评,有的是属于对蒙台梭利体系的曲解,有的是批评者由于所持理论尚不成熟的局限,或对蒙台梭利理论和方法的真实含义和深远影响不甚理解,因而产生一定的片面性。但是,这些批评也不同程度地揭示了蒙台梭利体系存在着某些缺点或尚待解决的问题,并推动了蒙台梭利和她的一些追随者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发展、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半个世纪以后,蒙台梭利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已为当代的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所肯定,“说明蒙台梭利建立的教育学比当时的批评者所认为的要好,虽然从今天看来,可能觉得蒙台梭利语言的逻辑结构比克伯屈在1912年所发现的还要古怪。”同时也证明了蒙台梭利的理论更合乎时代潮流。
蒙台梭利强调早期儿童环境经验和智力发展的重要性,重视解决劳苦大众的儿童受“文化剥夺”的问题;主张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儿童自由选择教具材料、独立操作、自我校正、自我教育以发展儿童个性和各方面的能力,培养早期儿童“自律”和“自治”精神;重视运动训练和感觉训练,用静心设计的各种分等级、层次的程序教学的教具进行感觉教育和培养早期实际生活技能,并为学习读、写、算和其他各种教育作好准备;强调激发和鼓励早期儿童自发活动、自动学习,反对强迫灌注,等等。这些已成为当代早期儿童教育理论重新探讨的重要课程,也正是符合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资本主义国家重视早期儿童教育、开发人力资源的要求,所以在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如荷兰、法国、德国和英国又兴起了蒙台梭利运动。在美国几乎各州都重新建立了蒙台梭利协会,蒙台梭利学校已近两千年。
蒙台梭利毕生献身于儿童教育事业,长期从事教育改革实验研究,对促进学前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她热爱儿童,同情劳苦大众及其子女的悲惨生活处境和受“文化剥夺”的不幸遭遇。但是,她主张阶级合作,反对阶级斗争;主张改良,反对革命,试图通过教育来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状,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类和平。她寻求在罗马圣罗伦佐“儿童之家”的使资本家获利更多而劳苦大众及其子女获益的组织模式来实现自己的改良主义教育理想。她的后半生为宣传这一思想而奔赴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贫穷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直到晚年。她已近80高龄,仍到印度各地和巴基斯坦传播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十分明显,在20世纪前半期,正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年代,蒙台梭利宣扬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完全符合资本主义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教育改革的要求。这也说明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阶级局限性。
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和著作是她长期观察和研究儿童与教育改革实验研究的总结和概括。她的教育著作的特点是:理论与实际结合,反复论证和阐述,文字朴实无华,不多用深奥的名词和术语,避免形而上学的争论,通俗易懂,内容丰富,事例生动感人,充分展示了她的教育艺术才能和教育机智,表现了她对儿童的惊人的观察能力,也体现了她的人格、智慧、创造性和伟大的献身精神。这些著作对于广大——父母、教师、幼教工作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它们蕴涵着巨大的鼓舞力量。在这些著作中阐明的教学方法简单明了,材料具体看,范围明确,效果显著。它对教师,特别是工作条件较差、经费不足的教师,以及那些没有条件教育子女的父母,根据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基本精神,加以发挥,创造性地结合实际运用较少的设备,将可取得显著的效果。
本文地址:https://www.qqscb.com/jiaoan/jieri/3598.html
本文链接:https://www.qqscb.com/jiaoan/jieri/3598.html
声明:本文仅供简笔画爱好者交流学习使用,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源于网络,版权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我们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若情况属实,我们会及时给予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